梁錦棠詠春第三次研討會 – 與郭少棠師伯對談

郭少棠師伯是歷史學家,中大歷史系教授,並曾當校長。當年,他是隨哥哥郭強師伯開始跟隨梁相學習詠春,當時他還是小六學生。學習開始的首半年,他只學習詠春入門套路「小念頭」,隨後才學習「尋橋」和「標指」。在他印象中的梁相師父是一位沉穩、內斂、行事低調、不多說話的人。郭師伯覺得梁相師父教學時不喜歡經常指出學生的錯處,希望學生自己多些思考詠春的道理。他那時學習小念頭,曾練單腳小念頭達一小時之久(右腳半小時,左腳半小時)。

梁錦棠師父與郭少棠師伯同商詠春心得
梁錦棠師父與郭少棠師伯同商詠春心得

從日本學習「道」,詠春也有「道」

郭師伯在這個講座前一個星期赴日本發表論文,回程時在機上看了一套日本電影《華與劍》,從而帶出「道」的意義。華道(日語:かどう,英語:Ikebana),又稱花道、日式插花,日本傳統的插花藝術,因此,「道」的意義是「藝術」。電影《花戰》改編自鬼塚忠的同名原著小說,靈感來自京都花僧池坊專好以花道作品「昇龍之松」,深深收服了(以花的力量挑戰)戰國梟雄織田信長的心,就連武將豐臣秀吉與茶聖千利休也被池坊專好精湛花藝折服的傳奇故事。戲內表達出一位花道大師冒著生命危險,向當時的當權者表達了以花勝劍的道理,也帶出了「道」的意義。日本文化中有花道、劍道、柔道,很多事情,日本人都提升到「道」的層次,而郭師伯覺得詠春是「有術也有道」。

在場參與的同學都和郭師伯熱烈討論
在場參與的同學都和郭師伯熱烈討論

詠春融入生活中

他覺得詠春「小念頭」中的每個細微動作都有他的道理。詠春有剛有柔, 有柔也有剛。提出了詠春有「術」有「道」的概念。郭師伯自小六開始學詠春,他覺得學習了詠春對他來說是終身受用的。說雖然近年他已經沒有再練習詠春,但詠春早已經活在他的生活裏。他自言無論踼足球、打網球,打哥爾夫球,在生活中都融入了詠春,連用筷子食麵也融入了詠春,可以輕而易舉的將麵條夾斷(發力集中)。他乘坐地鐡時從不坐下,也是因練習詠春馬步有功的原因。年青時他還教過幾位中學同學七、八個月詠春,當中還包括了前香港警務處處長,現任離職公務員就業申請咨詢委員會委員李明逵。

他覺得太極經過幾百年的沉澱,已經形成了一種太極的文化,而詠春其實也可以。文化是一種日常生活習慣的昇華,是人類從生活中不斷反省昇華的結果。他很希望我們今後也可以每個月舉辦類似今天的詠春文化的交流,讓詠春的文化得以昇華,得以傳承。

關於郭少棠教授

郭少棠教授(Prof. S.T. Kwok)是當下傑出的教育家、學者、文學家。他是國際著名的歷史學家,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曾就讀於新亞書院,師從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和唐君毅等著名學者,在取得香港中文大學學士學位後,獲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獎學金,於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修讀並取得碩士﹑博士學位,雙重主修中國近代及歐洲文化史。他曾任“北京師範大學 — 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BNU-HKBU 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lege)常務副校長,深受學生愛戴。目前致力於推動香港國際教育發展基金會的發展,積極探索中國書院文化復興之路與博雅教育推廣等問題。

PS:鳴謝會員Jacky Choi 筆錄是次座談會要點。另外副標題為編輯所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